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创新项目融资方式,适当降低基础设施等项目资本金比例,用好开发性金融工具,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点领域项目建设。落实民间投资支持政策,有序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
业内人士认为,PPP模式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的作用得到了认可。
PPP发展蹄疾步稳
截至2018年12月末,财政部PPP综合信息平台管理库项目比2017年12月末净增1517个、投资额为2.4万亿元;管理库项目累计达8654个、投资额为13.2万亿元。
“PPP让人们切身感受到创新发展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财政部PPP中心主任焦小平归纳了5年来PPP模式取得的成效。
在国家深化全面改革中,PPP改革起到了先行先试的探索作用。PPP改革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指导,在公共服务领域推进市场化、社会化改革,统筹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充分释放“放管服”改革红利。PPP改革促进了行政体制、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推动了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特别是有力地助推了公共服务补短板工作。
创新机制,全面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效率。通过充分竞争、全生命周期管理、风险分担、按效付费等机制,PPP从体制、机制上解决了很多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比如,基建项目超预算以及重建设、轻运营问题,财政绩效落实难问题等。
激发活力,促进了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的出现。PPP通过打破垄断等机制,让各种所有制企业公开、公正、公平竞争,充分释放出社会资本的创新活力,使公共服务供给呈现出百舸争流、百花齐放的新局面,一大批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得到应用,扩大了供给方式,降低了供给成本。截至2018年年底,民企参与的行业领域达19个。民资背景项目数前三位的是市政工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养老,分别为186个、52个、28个;民资背景示范项目投资额前三位的是交通运输、城镇综合开发、市政工程,分别为2154亿元、1728亿元、1522亿元。
开放发展,服务“一带一路”。中国的PPP探索是在开放中进行的,在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实现了项目管理模式与国际通用做法的融合与互鉴。世界银行2018年PPP采购报告指出,全球135个国家中,中国的PPP制度和实践处于中上水平。目前在APEC(亚太经合组织)、G20(20国集团)、金砖国家等多边合作治理机制下,都设有PPP最佳实践交流机制。财政部与世行、亚行、联合国、亚太经社会、非洲经济委员会等国际机构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韩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建立了合作机制。
推进PPP行稳致远
随着PPP模式的快速推广,部分地方出现了泛化、异化等不规范行为。只有规范发展,严控风险,PPP才能行稳致远。为此,财政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迅速行动,全面清理整顿PPP市场,刹住了泛化、异化乱象。
坚决打赢防范重大风险攻坚战。自2018年8月以来,财政部下发系列文件,建立了中央、省、市、县四级PPP项目支出责任,实时动态监测系统和风险预测机制;开展财政支出责任监管工作,将支出责任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对于PPP支出超出本地支出预算的红线地区,坚决停止新项目入库。
防范风险工作常态化。细化新项目入库标准,明确入库核查正负面清单,优化审核程序,压实省级审核责任,确保新入库项目质量。落实示范项目管理责任,强化动态管理和定期评估,确保示范项目执行不走样。加大信息披露力度,扩大和提高信息披露的内容和质量,丰富社会公开监督的途径和手段。
建立绩效管理硬约束机制。加强入库项目绩效审核,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建立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绩效指标体系。建立项目全过程绩效管理链条,硬化绩效责任约束。完善物有所值评价,开展全面物有所值定量评价分析,优化定量评价方法。
推动PPP实现高质量发展
去年,PPP在助力打好三大攻坚战和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8年12月末监测数据显示,全国2503个财政本级均在财政承受能力10%红线以下,其中七成以上处于7%以下的安全区间。贫困县情况,全国832个贫困县中有458个已探索运用PPP模式支持脱贫攻坚,投资额1.2万亿元。污染防治与绿色低碳项目在管理库中累计达4766个、投资额为4.7万亿元。民企参与方面,4550个社会资本所有制信息完善的落地项目涉及社会资本共7781家,其中民企占34.9%。消费领域基本公共服务项目(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教育等6个领域)在管理库中累计达1430个、投资额为1.3万亿元。
焦小平表示,未来我国PPP改革在严控10%红线的同时,将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六稳”目标,加大高质量公共服务供给。
加强协作,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财政部将配合司法部加快出台PPP条例,统一顶层设计,加快统一市场建设。明确依法合规的、10%限额以内的PPP支出责任不是隐性债务;制定PPP项目清单,提高项目的可操作性,把PPP财政支出责任当成PPP项目签订合同的依法合规的重要依据,政府要带头履约;优化完善PPP操作指南、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财政承受能力认证指引,出台PPP风险管理指引、PPP绩效管理指引和污水垃圾领域的标准合同,建立PPP项目管理标准体系,加强市场基础能力建设。
严守财政支出红线,优先支持补短板项目。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承受能力管理,加强财政支出责任动态监测,严控10%红线;把PPP财政支出责任依法、依规纳入预算管理,督促硬化政府履约能力,夯实政府责任;重点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优先支持污染防治、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基础公共服务补短板的项目。
加大政策力度,增强社会资本投资信心。要完善中央专项资金使用方式,加大财政资金统筹整合力度,引导地方优化投资结构;加大保险资金、PPP基金对项目股权投资力度,拓宽项目资本金来源,鼓励通过股权转让、资产交易、资产证券化等盘活存量资产,丰富社会资本进入和退出渠道;营造民营企业公平参与环境,加大向民营企业推荐优质项目力度。
提升政府监管和服务的能力。要着力提高市场效率,全面改造财政部信息平台,加强政府监管、信息披露和服务市场功能,确保PPP项目投资放得开、管得住,打破“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探索政府、金融机构、社会资本共建、共治、共享管理模式,聚焦信息不对称问题,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提高资源市场配置效率,缓解项目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深化国际合作,促进“一带一路”项目投资。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利用多边机制,促进市场开放、便利投资,加强制度和实践交流互鉴,利用财政部与亚太经社会、非洲经济委员会建立的合作网络,加强区域内国家制度建设和培训合作,整合多边开放银行、政府发展银行、商业金融机构的资源,促进“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落地。
(来源:中国财经报 作者:张雨馨 转自:财政部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