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成本最该降!关系你我,必须看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7-22    

作者:白天亮、王政、陆娅楠、左娅、刘志强、赵展慧

来源:人民日报


降成本是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五大重点任务之一。


去年底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列为降成本“组合拳”中的第一招。受访企业也普遍认为,当前政府最应推动降低的成本是“制度性交易成本”,简单说,就是由于体制机制问题而造成的经济、时间和机会等各种成本。多家企业表示,原材料成本占比大但近年来价格基本稳定,人工成本上升明显但这是大势所趋,而制度性交易成本种类繁多、弹性较大且其中暗藏“灰色地带”,正成为当前企业的最大困扰。


“现在是实体经济渡难关最紧要的时候,也是企业谋转型最关键的时候。降成本,特别是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就是为我们雪中送炭”——这是调查时企业最强烈的呼声。


减负政策不应沦为“空头支票”


帮助企业降成本的好政策,常被困在“最后一公里”


拿着市政府下发的文件跑到规划局,办事人员却说:“我们没收到这样的文件,办不了。你让市里专门给我们发一个文件,就给你办!”


有的审批权从省里下放到县里开发区后,工作人员对企业说:“我们还没弄明白呢,你们先等着吧。”


基层底子薄,部分权力下放后“接不住”或“不想接”。


“有的审批权从省里下放到县里开发区后,工作人员干脆对企业说,‘我们还没弄明白呢,你们先等着吧’。可是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哪儿等得起啊。”一家企业的总经理如此感慨。


松绑表面化,似乎带来了便利,但实际上企业成本没有降。


近年来,行政服务大厅在各地兴起。审批服务集中、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大厅提供的一站式服务,目的是让企业办事少跑腿更快捷。

不过,在企业看来,“一些服务大厅只是一个领表格的地方,真正办事还得去这局那局,盖几个章还得跑几个地儿。”


本是提高效率的一些网上申报,也让企业直言“耽误时间”。


文件缺细则,政策出了一箩筐,企业仍只能画饼充饥。


简政放权“最后一公里”落实难,也有缺少配套细则和具体措施的原因。中国一拖财务总监姚卫东坦言,一些降成本的好政策,因为没有细化,对企业来说犹如画饼充饥。“比如驻外合资企业境外融资渠道进一步放开,这是大好事。但是人民币资金池、外币资金池与企业税收等政策如何衔接没有配套细则,企业根本不敢做。” 姚卫东说,由于缺少操作细则,企业“再饿”也不敢“吃螃蟹”,生怕踩了偷税漏税的雷。


别让制度障碍困住企业


税费、评估、检测等制度性交易成本让企业不胜其扰


企业要交多少税,一些地方税务部门年初就定好了,基本上是根据“背的”收税指标确定的,说是年末多退少补,但从没退过钱


一台设备从一个车间搬到紧挨着的另一个车间,也要重新做一次环评,做一次至少就得几万元


简政放权让企业看到了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的希望,只要“最后一公里”再加把劲,改革效果就能更好显现。而进一步正视并尽快清除制约企业轻装前行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则是企业对降成本的更大呼声。


——“税收指标”、回溯性收税、过头税,让企业深感无奈。

——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依法合规,但收费标准、操作方式不尽合理。

——评估检测花钱又费力,动辄几十万元。


莫名其妙的成本折腾人


“有形之手”仍在不恰当干预市场,企业呼唤“亲”“清”政商关系


有时质检机构到企业检查,连检测设备都没带,但只要说是检查,就得交费

“吃拿”基本消失,可“卡要”现象没有杜绝,一些企业每年维护政商关系的支出往往占到销售收入的1.2%—1.5%


如果说税费、评估是所有企业呼吁尽快降低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那么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往往还要应对一些莫名其妙的成本。


——城市拆迁导致企业“搬家式死亡”。

——一些质检机构收费不含糊,真需要服务时反倒令人失望。

——“吃拿”不见了,“卡要”仍存在。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亟待政府出手


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渡过难关、争取中国经济更好未来的关键所在,要真正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不仅应当把权往下放,同时也要减权、削权。一些评估、认证、检测等中介服务名目过多、频率过密、收费偏高,希望能“合并同类项”。


降成本,需要企业迎难而上,却也不是完全靠企业自身就能完成的。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周其仁分析,包括法定经营成本、企业对潜在机会做出反应的成本,以及企业抓机会获得关键要素的成本在内的体制机制性成本,正让市场主体获得关键要素的过程艰难而漫长。“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政府要有所作为,要创造让企业和市场发挥作用的良好制度环境。”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对自己“动刀”的过程。本届政府先后多次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推行商事制度改革、营改增等等。“应当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切实把企业成本降下来。”


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企业期盼加大力度做减法,变“放权”为“减权”


浙江、河南的多家企业表示,要真正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不仅应当把权往下放,同时也要减权、削权。“‘削’掉一些不必要的权力,抹掉一些不必要的审批,这样的‘简政减权’才能真正给企业松绑。”


企业呼吁,“减”的力度要加大,让每一家企业真正感受到成本的下降。比如,3年来有关部门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约600项,据测算每年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近千亿元。一些企业反映,这千亿元的负担平摊到7000多万市场主体上,每家企业减负约为千元左右。“能否力度再大一些?”


营造良好制度环境,企业期盼打破利益壁垒,审批认证年检尽可能“合并同类项”


多家企业表示,评估、认证、检测等中介服务有其必要性,但现在名目过多、频率过密、收费偏高,希望能“合并同类项”,降低企业成本。


许多评估检测项目,往往要提供同样的材料,走相似的程序,但每次都要找第三方机构从头到尾走一遍程序,支付一笔费用。花钱之外,更牵扯精力。“安评、能评、职业卫生评价……很多第三方机构同时具备这些评估资质。既然这些常规性的评估年检已经交给第三方机构,能不能允许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出具一揽子的评估报告,各个部门都认可?”裴国营说。


对于产品的认证,各地应当尽早实现互认。目前,在省里认证,要走一遍流程,花费好几万元。到了市里、开发区,可能又要重新认证,再走一遍流程。产品销售到其他省份,往往又要重新做认证、检测,同样的流程再走一遍,费时间费钱。在企业看来,地区之间实现互认在技术上没有什么难度,关键是要破除地方保护的壁垒、敢于触碰利益。


“中国经济能成功跻身世界前列的真正秘密,就是通过改革开放,系统、大规模地降低了我们的体制成本。但是在高速增长当中,我们在其他方面的体制成本就像很多成本曲线一样,下降以后又升上去了。如果我们不把这条成本曲线向下推,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就会受到损害。”周其仁认为,系统性地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是渡过难关、争取中国经济更好未来的关键所在。


知识普及:制度性交易成本


制度性交易成本,也被称为体制性成本,主要是指企业因遵循政府制定的各种制度、规章、政策而需要付出的成本。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降成本定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五大任务之一,其中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又是降成本“组合拳”中的第一招。制度性交易成本是企业自身努力无法降低的成本,只有依靠政府深化改革,调整制度、政策,才有可能为企业减负。


作者:白天亮、王政、陆娅楠、左娅、刘志强、赵展慧

来源:人民日报

声明: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