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我隆重介绍潘建伟院士。”3月10日上午,在北京梅地亚中心多功能厅举行的记者会上,科技部长万钢等就“科技创新发展”答记者问,同时出现的,还有当下中国最受关注的科学家潘建伟,以及浙江科技厅厅长周国辉。
从近日最热的人机围棋大战,到前段时间美国发现引力波,和潘建伟团队的“量子力学”研究,相继刷屏普通人的朋友圈。任何一个技术发现,都能迅速引起资本市场的躁动。可见,科研领域新发现、以及基础研究,在中国已经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助力供给侧改革,已成为共识。潘建伟在发布会上表示,更多的中国高科(11.000,-0.28,-2.48%)技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加大投入,量子通信或者高科技技术就源源不断地出来。
科研成果转化政策待落实
从2014年至今,国家陆续发布系列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文件。但在今年两会上,科研成果转化难,依然是代表委员热议的问题。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到2020年科研成果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而2015年科研成果对经济的贡献率为55%。
万钢在发布会上说,他从这次两会委员、代表的反映中感觉到“似乎还有一些地方没有落实到位”。过去的问题,包括审批手续过长,不适合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处置权、收益权不明确;企业和高校产学研的合作中还存在一些障碍;技术、市场发展不成熟、转化过程不顺畅。
2015年8月,国家发布《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从四个方面破除障碍:首先,取消审批程序。第二,收益权、分配权由高校自己按照规定程序自主处理。直接参与这些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员可以享受转化收益的50%以上。第三,要促进企业和高校的紧密合作,鼓励高校科技资源的开放,为企业提供技术的研发服务、检测、试验、咨询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推动技术创新领域成果的落地转化。最后还要加强技术市场的建设。
“接下来关键是落实。”万钢说。
供给侧创新7成来自企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潘建伟在发布会上表示,更多高科技企业认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之后,加大投入,量子通信或者高科技技术就源源不断地出来。他分析中国高科技产品少的原因,一方面,大家以前觉得不需要高科技,也能创造财富。另外一方面,基础研究也是需要有积累的。
以量子通信为例,2001年开始在国内筹建实验室,做基础研究。但在1999年,潘建伟还没有回国时,国外的高科技公司就邀请他合作,请他做企业首席技术官,当时国内的企业对量子通信并无兴趣。
潘建伟说,他们前面的路走得比较艰难。到了2008年和2009年,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开始慢慢成长,也对量子力学感兴趣,同时国家的投入也开始增加了,他们也在开始探索实用化。2015年,他们跟阿里巴巴联合,建立了量子计算方面的实验室。
一位长期关注量子通信领域的投资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他于三年前去安徽找潘建伟团队调研该项目时,同期已经有很多国外的资本在竞争,欲投资潘建伟的研究项目,当时中国本土资本很少有注意到。
近年中国企业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度增加。万钢也表示,2015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14000亿,其中77%来自于企业。企业更关注前端研发,按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开展研发,满足市场更新更高的需求。
量子力学成科研转化标杆
发布会上,很多问题围绕“中国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和“科研成果转化难”。
万钢表示,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提出了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认为,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增强创新能力,发挥创新新动能。中国科技创新形成的新动能还太小,需要进一步提升。
万钢说,这需要一方面落实好各项政策,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积极性。第三就是要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在隆重介绍完潘建伟后,潘建伟团队关于量子力学的研究,被万钢作为“中国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的”的经典案例,在发布会上反复提及。
潘的研究,被中国相关部门、机构认为是证明中国科技实力的标杆。
两会期间,潘建伟院士在科技圈和媒体圈都很红。
两会前夕,中国科技大学宣传部人士表示,潘院士已经不愿意再接受采访,联系采访的记者太多了。两会期间,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参加各地方团讨论时,涉及科技创新的话题,潘建伟和量子力学都被作为案例讨论。
今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颁给了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院士领衔的项目——“多光子纠缠及干涉度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杨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潘建伟团队关于量子力学方面的研究,代表着世界最高水平,世界上其他国家现在都在追赶。
万钢说,潘建伟十多年来一直在量子通讯领域进行研究,可以从量子通讯的发展上给大家介绍一下怎么从基础研究走向应用。
信息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