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梅:“统筹聚力+信息化技术”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能力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人气:    发布时间:2021-07-20    

针对政府工作和人民群众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提出批评、意见和建议,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代表的重要职权。代表在代表大会期间提出的建议,按照法律规定,有关机关、组织或者其承办单位应当在一定期限内给予答复。


近日,北京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开幕。“老龄居”专家团成员陆杰华、陶庆华、王玉梅、张晓艳、颜振军以及“老龄居产业联盟”首批会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眼科主任医师李海丽等市人大代表出席会议,针对首都北京人口老龄化问题,积极提出代表建议。
     “老龄居”专家将密切关注有关部门对建议的办理过程,与相关部门密切沟通,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推动相关工作取得实效。


本期推出的是“老龄居”专家王玉梅关于加快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和制度建设的建议。我们还将陆续刊发其他各位专家在大会上关于养老的建议。
回顾往期建议请点击文末的“阅读原文”或在公众号回复“人代会”。



近年来,养老形势日益严峻。老年人口总体呈现出基数大、增长快、空巢化、高龄化等特点。

2013
北京市6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口总量达292.9万人,相当于一个朝阳区的全部人口。
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占全市户籍人口的21.2%,且以年均6%的速度加速增长。


我国大陆60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5.5%
北京市80岁以上高龄老人47.4万,失能老人约45万,空巢老人约占老年人口的一半。

2014

2020
老年人口将超过400万,每四个人中就有一位60岁以上老人。


北京市海淀区的统计显示,82%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各类慢性病17.8%的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其中6%的老年人为重度失能状态

国务院陆续发布了《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明确要求创新体制机制、激发社会活力、注重统筹发展、完善市场机制、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保险等相关领域互动发展。2015年1月北京市颁布了首部以居家养老服务为内容的地方性法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随即在同年5月至10月间开展了对《条例》执行情况的检查,充分体现了北京市人大和市政府对居家养老事业的高度重视。
从对《条例》执行情况的检查结果上看,《条例》实施的组织体系、责任分工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体系逐步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不断优化,逐步探索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开展智慧养老创新试点工作,提高居家养老服务能力。



尽管如此,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及相关政策体系的建设仍任重道远。相对于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我们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服务设施短缺、服务能力有限、服务人员不足、社会资本介入不充分。面对这些问题,各相关部门协同不够,相关政策缺乏整合,资金和资源的使用难以集中。对于此问题,有如下几点建议:

建议一
尽快梳理、整合相关政策,破除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各部门协同的制度障碍,使《条例》的各项要求、措施得以实现。

建议二
统筹各相关部门的资源、资金,包括发展改革部门、民政部门、医疗卫生部门、经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社会建设部门、财政部门、金融部门、街道和社区等等,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资金使用效率,集中力量解决社区养老用地、设施、人员不足等问题。

建议三
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以“互联网+”思维,探索和推广医养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借助智慧社区居民医疗养老健康服务平台,整合社区居家养老的各种需求和服务,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直接、便利、周全的服务。海淀区的甘家口街道已经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建议市政府在深入调查、总结的基础上推动这一模式的推广。

(本文来源:老龄居产业联盟)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