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现状仍然是喜忧参半。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近年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发起的针对进入美国市场企业的“337调查”案件中,32.2%的被告是中国企业,其中90%以上涉及专利权。
“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没有科学有效的知识产权战略几乎是寸步难行。”6月5日,在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和中国国际商会在北京联合主办的2015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论坛上,从亲身经历过国外知识产权纠纷的华为公司、三一重工等“走出去”的企业,到主管部门、协会和学术界的专家学者,都对“知识产权助力企业‘走出去’”的作用感同身受。
专利布局是基础
“知识产权是企业‘走出去’的真金白银,赢得‘337调查’,靠的就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及有针对性的专利布局。”谈到近日三一重工赢得美国马尼托瓦克公司提起的“337调查”,三一重工知识产权部部长陈路长介绍,三一重工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已经与企业的生产经营融为一体,并成为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支撑。至今,三一重工已提交专利申请8600余件,获得专利5200余件,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400余件,形成了良好的知识产权海外布局,成为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不但赢得多次由国外企业发起的知识产权纠纷,而且保障了企业海外市场效益稳步增长。2014年,三一重工实现海外销售收入98.22亿元,占该公司销售收入的32.3%。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同行业的中国企业的遭遇却十分相似。中兴通讯非常重视和尊重行业内其他竞争对手的知识产权,我们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不仅是防御,也寻求更好的合作。”回忆起前不久在美国企业发起的“337调查”中赢得“四连胜”,中兴通讯副总裁林晓东表示,中兴通讯在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过程中,越来越紧密地结合“走出去”的市场实际,一方面凭借海内外已拥有的3万余件专利构筑了竞争的防御体系,经受了实践的考验,另一方面通过专利运营,在中国企业中开启了率先向国外同行进行专利许可的先河,自身的国际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升。
“华为公司知识产权战略的核心是保证公司全球业务的安全。”华为公司副总裁、首席法务官宋柳平认为,近年来,华为公司着力以PCT国际专利申请为基础加强海外市场布局,为打造全球化品牌打下基础。
“中国企业‘走出去’必须过好知识产权‘关’。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才能更好地为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副会长卢鹏起认为,当前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支持企业“走出去”,推进国际产能和中国装备制造业合作,是我国全面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举措,必须高度重视其中面临的知识产权问题。
政策服务是后盾
“企业的实践说明,知识产权是企业‘走出去’的真金白银。”在天士力、中化集团、比亚迪、大唐电信、中集集团、中粮集团、腾讯科技等“走出去”企业代表的意识中,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既是企业自身的需要,也与主管部门诸多得力举措的推动有密切关系。
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贺化指出,近年来,为了支持企业更好地“走出去”,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加强宏观管理、强化公共服务,围绕“强政策、建体系、提能力、做服务”的方针,积极研究设计知识产权助推企业“走出去”的顶层方案,加紧制定推动产业国际化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性文件;积极培育助力企业“走出去”的知识产权服务生态体系,搭建起企业知识产权国际参与渠道等;持续加强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搭建产业国际化发展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积极开展专题培训、发布实务指引、组织研讨,全力提高企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能力。
日前发布的《深入实施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一批拥有国外专利布局和全球知名品牌的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无论是企业还是主管部门、专家学者都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要靠企业自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强身健体”,还需要主管部门的政策护航,同时也需要行业协会和国际化服务体系的支持,共同营造支持企业“走出去”的知识产权环境。
“作为行业协会,中国专利保护协会一直秉承服务企业的宗旨,做好企业利益的知音者、企业诉求的反映者、知识产权的传播者和服务者,当好企业与政府及各界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中国专利保护协会会长王景川表示,中国专利保护协会将继续加强与行政部门、服务机构、学界、司法部门的沟通联系,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好的知识产权服务。
(信息来源:知识产权局报 记者 赵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