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省教育部门面向全省高校征集、遴选了科研技术成果90余项,并组织召开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对接会。会上,40余家企业与高校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洽谈,最终达成合作意向性协议31项。据了解,我省开展对接工作两年多来,全省共有11所高校的24个项目在地市企业实现了落地转化。
高校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力量很强的科研队伍和大量科研成果,我省整体科技实力80%集中在高等院校。然而,在全省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校的科技实力对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仅占15%左右,存在着专利申请量年年上涨,成果转化却令人忧的现状。
打造更多转化平台
使科研成果“广种精收”
不能让科技创新成果长眠在实验室。为此,早在多年前,黑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就与富裕老窖酒业合作成立研究所,帮助企业改良发酵菌种和工艺,教师的研究课题与企业紧密结合,使富裕老窖酒业公司迅速发展壮大,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我省名牌酿酒企业。而以此为基础,黑大已与省酒业协会达成协议,在生物技术方面成为全省酒业的技术支撑,同时也是龙江酒业的技术培训基地。
实践证明,只有在高校与企业之间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科技之树才能扎根沃土、枝繁叶茂。
“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科技经济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应是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技术,将它推广应用到企业中去,实现产品化、规模化。他呼吁,打造更多转化平台,从而促进我省高校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填补大学、科研机构研发成果与产业化的中间地带。
破除体制性障碍
防止成果转化链条被截断
体制机制改革,是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最好的推进剂。
“教授做了一样很好的东西,怎样把它弄到市场上去卖钱?在现行体制下,我省技术创新投入更多的是倾向于企业,对企业所进行的技术创新活动也有着多种优惠政策,而对高校技术创新的投入和优惠政策却极为缺乏。”提起破解当前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题时,黑龙江大学付宏刚教授感慨地说。
“大学拿不到政府成果转化的支持,而企业又不愿意把钱拿出来做这件事,成果转化链条中间的一环就断掉了。”付宏刚介绍说,眼下,由于强调机构利益,忽视高校利益,抑制了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同时管理不善,存在少数发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公共资源转化为个人成果的现象。长期以来,高校与创新者之间没有明确的利益分配机制,高校无法从创新者的科技产出中收回前期投入,导致高校越重视创新者培养,成本就越高的不利局面,在此情况下,许多高校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得不到鼓励。
此外,付宏刚认为,由政府主导的各种评价体系过度强调科研获奖、论文级别等成果,科技成果转化效果不被看重,直接导致学校和教师跟着指挥棒走,这些因素都在制约着高校科研成果的落地转化。
多方联动
助高校由“发明家”变“企业家”
想要做到从学问家、发明家转变为企业家,高校专利发明者就要充分利用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针对如何破解高校科研成果转化难题,付宏刚认为,打破瓶颈,政府、企业和高校要三方联动,建立健全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如采取各种措施鼓励政府、企业和高校联合建设科技创新型孵化器,促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的市场转化,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依托建立大学科技园,发挥其科技创新成果多、科技创新人才与经济管理人才并重的优点,省市各级政府还要配置支持性的土地和种子基金,给予合理的孵化器、认证审批、工商注册及财政税收等方面的支持,并注重风险投资与中介服务机构的引入。“近年来,哈理工科技园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哈尔滨理工大学科技处相关负责人建议说:“对此,政府可以财政出资,建立成果转化基金,建立政府科技基金申报、使用与监管机制,推动项目培育和配套支持,并建立高校科技创新的风险规避机制。”他主张:“同时应设立高校科技创新风险基金,健全高校科技产出推出机制,确保高校在科技创新中无后顾之忧。在高校科技创新产业化过程中,允许高校在税前弥补各种亏损,提取风险准备,如果对大学科技园实施该政策,可以增强高校孵化器的抗风险能力。”此外,他认为,还要完善利益分配机制,调动科研人员转化成果的积极性,加大对高校和科研院所成果转化有功人员的奖酬力度,大幅提高对完成人及其团队奖励的比例。同时,提高高校和发明人利用职务发明成果折价作为创办企业注册资本的比例。(信息来源:黑龙江日报)